中國十三五計劃將面臨重大挑戰

中國時間: 19:16 2015年10月23日星期五
中共將於下週在北京召開十八屆五中全會,會上將公佈中國下一個五年規劃的具體細節。然而不同於以往五年規劃的是,隨著中國經濟正下滑至所謂的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國策設計者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最緩慢的增長

據本週早些時候發布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在第三季度增幅為6.9%,創下六年來最低增幅。

這一季度經濟指數巧合般地與政府先前定下的“7%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吻合,讓外界再一次對官方的中國經濟指數可靠性充滿懷疑。

研究公司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Bernstein)監控並紀錄了中國電影票、汽車、手機和阿里巴巴線上交易的銷售情況。這家研究公司認為,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際上比看上去要虛弱。該公司給出的對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幅的預測只有4.1%。

中國經濟結構性改變的信號十分明顯。服務業帶動經濟

官方統計表明,中國的農業和製造業各自增幅為3.8%和6%,低於服務業8.4%的增幅。

行業觀察者們認為,中國製造業的壓力正在增加。

福建福貞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席李榮福說,製造業正承受很大壓力,在廣東東莞,很多台灣的公司業績下滑,有的公司業績縮水高達50%,只能被迫停業。那些得以存留下來的公司也不得不縮小規模。

李榮福補充說,他的錫罐生意卻正逆勢完成了第三季度22%的增幅。他說這是因為他很快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四川、內蒙古以及包括印度和斯里蘭卡在內的南亞國家對錫罐增長的需求上。

縮小規模或關門停業

但並沒有多少企業能像福貞公司這樣在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的環境中敏捷地尋找商機。

台灣中原大學教授呂鴻德指出,那些規模較小、屬於出口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企業,或者那些銷售低端產品的公司,會被淘汰出中國市場,這種趨勢是不可避免的。

呂鴻德教授長期追踪在中國大陸的台灣電子產品廠商的發展狀況。這位教授預計目前在東莞只剩下兩千家台灣企業,而在巔峰時期,這一數字是八千家。

消費驅動型經濟

鑑於服務業和消費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51.4%和58.4%,毫無疑問,中國不僅正在價值鏈上緩慢爬升,也在從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國內消費驅動型經濟過渡。

但是中國的消費足以帶動未來經濟嗎?

答案也許取決於中國是否能在適應經濟增幅降至6.5%的同時,在2020年完成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的目標。據一些中文媒體報導,外界預計這些目標也將被寫進國家“十三五”規劃裡。

印中美國研究所國際貿易問題研究主管丹·施泰因博克表示,下一個“五年規劃”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將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的五年計劃

施泰因博克認為中國經濟增幅減小在意料之內,並相信中國經濟增幅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將降至5%。但他認為未來國有企業改革將會比讓國民年收入翻番更令人頭疼。

他補充說,成功的關鍵就是把握好改革的時機。

他還說:“如果你行動的太快,你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失業人口、不良貸款和社會不和諧的風險;但如果你行動的太慢,久而久之將會造成一種錯誤的穩定感,資產泡沫逐漸上升,經濟增幅逐漸下降。”

消息人士透露,中國“十三五”計劃的主要目標是以多領域發展謀求實現“小康社會”,方式包括刺激服務業增長、加速農業創新以及建立區域經濟開發區等方式推動城鄉高效發展。

前中國政協委員蔡繼明認為,下一輪的中國城市化進程將會是下週召開的高層政治會議議程中最大的挑戰。

蔡繼明說,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計劃涉及幾億想改變職業或想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的農民,這一群體不斷上升的需求將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他還說,境外投資將獲得很多良機。

Photo:北京奔馳汽車公司工廠內,一位工人正在組裝線上作業

source: 
V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