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時間: 17:17 2015年12月14日星期一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週日(12月13日)結束對印度的3天訪問回到日本,走出專機的安倍帶著過去一個月來頻繁外訪後少見的滿足神態。不到24小時前,安倍在新德里與印度總理莫迪會談中,達成日本向印度出口約1.8萬億日元(約149億美元)新幹線建設合同協議、核電站技術出口原則協議,並基於中國活躍的海洋活動環境,達成日本海上自衛隊今後以常態加入美國與印度聯合軍訓的協議。
安倍這次訪印豐收,不僅是他2012年12月第二次政權成立以來積極從事以經濟為主的首腦推銷活動的最大斬獲,而且蕩滌了兩個月前日本敗給中國奪取印尼高鐵合同的恥辱,贏得了與中國爭奪出口基礎建設合同的印度“戰場”勝利,並順利地推進了“安全鑽石網”戰略。
儘管日本基於爭奪印尼高鐵合同的教訓,把以往通常超過1%、償還期30年的對外日元低息貸款援助原則,破例降低到0.1%和50年償還期,並向印度提供1.46萬億日元(約121億美元),高達日印新幹線合同的8成資金,不過日本大部分主流傳媒、輿論還是歡呼這一日本繼2007年向台灣出售新幹線以來第二次出口海外成功的案例。
落後有魅力
在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目前經濟增長都顯著放緩或停滯的下行趨勢中,除了印度目前7%的經濟增長和有待開發的基礎設施市場是日本聚焦日印關係的因素外,瑞穗研究所發表的《思考中國與印度差異》的報告指出,“印度12億人口不僅與中國人口數目接近,而且同樣作為文明古國,印度還有十八世紀商業革命前是佔據世界經濟兩成的經濟大國歷史。從日本的角度來看,首先是印度勞動力比人口老化、成本上升的中國優越;其次是印度對日本感情良好,日印不但沒歷史問題糾紛,而且超過7成印度人感謝日本經濟援助、9成印度人歡迎日企投資;最後是中國與印度歷史不同、發展速度不同、國家性質不同”。
感情奠基礎
日本與印度自六世紀起因佛教文化結緣,直接交流則從二十世紀開始,日本援助印度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印度二戰期間也支持日本,二戰結束時的東京國際法庭上,印度籍法官帕爾是唯一主張日本無罪的法官,至今東京靖國神社內還有他的“顯彰碑”。
二戰後日印1952年建交,印度極為讚賞日本的經濟崛起,而日本1958年開始實施海外經濟援助ODA,首個援助國就是印度。除了1998年印度核試驗,日本不得不隨國際社會制裁、暫停經濟援助印度的期間外,日本長期、穩定地經濟援助印度。
90年代印度經濟自由化後崛起,日印經濟關係更趨活躍,2003年起印度連續5年是日本最大的低息貸款受益國,從每年1000多億日元(十幾億美元)增至2000多億日元(20多億美元)。
二十一世紀後中日政治關係惡化,日印政治關係則明顯日趨緊密,日本首相頻繁訪問印度,日本天皇、皇后前年也再訪印度。在安全保障方面,日印2001年開始對話,至2008年日印首腦發表《日印安全保障合作宣言》期間,兩國國防部門已互訪活動頻繁,艦船交流活躍。
親日首腦們
前印度總理辛格本來已是對日友好的印度首腦,2006年辛格訪日時,日印簽署了《日印戰略國際夥伴關係聲明》,安倍去年1月訪印也已獲得重大外交成功。
但在日本有親日之稱的莫迪去年5月上台後,更重視與日本的關係。莫迪不僅在他個人推特上多次使用日語,而且去年8月選擇日本作為他首個出訪國。莫迪對此解釋說:“因為日本是支持印度外交政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國家”。訪日前夕莫迪還宣稱“與日本在國防和安全方面合作的時代已來臨”,訪日後更與安倍建立了個人友情。
去年日印首腦正式會談前,在京都舉行的非正式會談中,據日本多個報導透露,日印首腦對中國威脅有了共識。其中《讀賣新聞》說“莫迪有意牽制中國企圖在南亞擴大影響力”,預測莫迪會積極推動日印締結核能合作協定的速度並對安倍推銷新幹線技術等作出積極回應。
但事實不僅如此,當時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日本,試圖遏制日本經濟,對此莫迪伸出援手,表明印度向日出口稀土,緩解燃眉之急,今年2月起再倍增至一年2000噸。
外交仍結盟
日本拓殖大學教授朱炎說,中國和印度之間這20年來雖然改善了關係,結成“戰略夥伴”,也在國際事務上合作,但是兩國之間存在國境紛爭和西藏流亡政府這兩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可能在一些場合激烈對立。
這次安倍訪印之前,在11月中旬以後接二連三地召開的20國峰會、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東盟擴大峰會、巴黎氣候峰會上,出席會議的安倍與莫迪至少已會談了三次,然後安倍訪印,摘取去年兩人種下的外交果實。
東京財團研究員長尾賢說,印度1947年獨立後,雖自稱不與他國結盟,但1962年與中國戰爭失敗後,印度推進與美國同盟,後來又與蘇聯(俄羅斯前身)加強關係,事實上從事著結盟外交。他說:“印度與他國結盟,是基於國家利益遇到威脅,包括領土受威脅和周邊國家受外國影響可能威脅印度兩方面。例如1971年中美通過共有外交關係的巴基斯坦接近時,印度認為中美與巴基斯坦加強關係,於是與蘇聯締結《和平友好條約》,構築對抗同盟。80年代美國與斯里蘭卡加強軍事關係、中國向尼泊爾出口武器時,印度又加強與蘇聯的關係”。
共感受威脅
長尾指出,印度外交對象分三塊,一塊是周邊小國,印度視他們為自己的外交地盤;一塊是可能介入這一地盤的國家,尤其是中國;第三塊是可牽制這些介入國家的國家,例如中國外圍的俄羅斯,還有美國。“日本也屬於第三塊,印度注目日本歷來也總是基於此。現在感到中國威脅時,印度謀求與日本加強同盟關係,今後印度與中國越有問題,就會越重視與日本的關係”。
對日本外交,長尾說:“過去有人說日本是誰強大就與誰結盟,但此話不對,因為日本現在就不與崛起的中國結盟,事實正相反。日本外交或者可說是交遠攻近,例如二戰時期與英國同盟是為了對抗俄羅斯南下;二戰後與美國結盟是因為周邊存在共產主義擴大的威脅”。基於這個原理,長尾認為日本與印度都存在對抗中國這個意識,是日印結盟的基礎。
不過長尾也承認,日本社會對印度的貧困和常有的社會糾紛、犯罪印象深刻,此外認為軍事上印度亦不是強國,而最根本的疑問還是覺得印度離日本太遠了等等。
日本時事通訊社也說,安倍與莫迪對中國的立場仍有溫差,“安倍與莫迪在新德里會談後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安倍把日印形容為“亞洲兩大民主國家”,展示加強日印關係牽制海洋行動強硬挑起摩擦的中國的意向,但莫迪堅持印度與主要國家等距離的全方位外交原則不變,展示了兩首腦之間的溫差”。
Photo: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印度總理莫迪在新德里簽訂協議時(2015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