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蒂勒森亞洲首訪必須強調人權議題

2017年03月13日

美國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好似已陷入日益無關緊要的循環。拒絕在公開場合或媒體前亮相,川普總統會晤各國領袖時缺席,且據報對大多數外交決策也不粘鍋,蒂勒森在川普政府的地位看來搖搖欲墜。很難摸清他的總體目標和威限範圍。

蒂勒森本週出訪韓國、日本和中國,可讓情勢豁然明朗。他的使命是個迷──與其說耐人尋味,不如說是'威利在哪裡?'的翻版。他這趟行程的主要目的不甚明確,而且採取和近幾任國務卿截然不同的做法,拒絕媒體隨行,導致華盛頓新聞圈一片嘩然。

蒂勒森力持低調,與此行備受關注的程度極不搭配,尤其時機正值朝鮮好戰態勢升高,韓國總統朴槿惠甫於上周遭法院彈劾。這也將是他任內首度訪問非民主國家,也就是中國。蒂勒森似乎以為,這次美、中、日三國──世界前三大經濟體──針對重大又危險的核武違規問題的外交磋商,可以避開睽睽眾目而悄悄進行。

還有其他原因讓蒂勒森難逃視線。由於在提名確認聽證會上被批評對其他侵犯人權政府發言不夠直率,據報蒂勒森事後向多位國會議員保證將延續美國過去為人權侵犯發聲的外交政策。他能言出必行嗎?

蒂勒森將很難在中國和朝鮮人權問題上置喙,因為川普政府的信譽早已因本身的難民和移民政策而受重創,而且川普顯然對國際法和民主規範興趣缺缺。

然而,中朝兩國侵犯人權的規模和程度令人不可能沉默以對。北京政府維持壓迫性的黨國體制,近年廣泛打壓媒體與公民社會。同時,朝鮮仍為極權國家,利用勞改營和公開處決讓人民活在恐懼之中。

蒂勒森可以秉持坦誠態度討論這些議題──也將有助補救川普政府對人權敵視、搖擺的失分。他可以像過去歷任政府那樣,承認自己政府存在不良紀錄,同時強調國際關注中國與朝鮮的人權侵犯。至少,他應當嘗試這麼做。

無論如何,當蒂勒森與平壤討論到核武試驗和近期導彈試射時,人權問題是必不可忽略的背景。近來聯合國調查委員會已建議聯合國安理會考慮將朝鮮涉嫌危害人類罪情勢移送國際刑事法院,安理會中也有多個美國盟邦──包括日本──在中俄兩國必然否決的情況下仍同意就此進行辯論。美國政府可能無法支持此一行動,但蒂勒森個人若能坦率指出朝鮮核武威脅與該國人權紀錄的關聯,將有助提升他的國際能見度。

畢竟,這種關聯性不容否認。朝鮮一貫壓迫人民承擔強迫勞動,也包括為軍方項目貢獻勞力,而且這個國家如果不是如今天這樣的極權社會,根本沒可能推動核武計劃。

蒂勒森訪問平壤時應當明確指出,該國的罪行不僅為朝鮮人民帶來災難,更危及國際和平與安全。他應該表明美國和國際社會不僅期待平壤解除核武,也期待該國政府停止對本國人民的危害人類罪行。

目標不應是二者擇一,而是兩者兼得。在實際操作層面,蒂勒森應該和韓國、日本以及中國外交首長磋商,如何提高聯合國製裁力度,將涉嫌共同侵犯人權的人員和機構納入製裁範圍。

在略顯生嫩的出場之後,蒂勒森此次亞洲之行是讓他站穩腳跟、提升形象的大好機會。在人權及亞洲地緣政治問題上展現堅定與坦率的風格,是不能再好的策略。說到底,這本來就是國務卿的職責所在。既然他在政府中的角色已日益遭到質疑,實在不需要投鼠忌器。

source: 
人權觀察